文/皮浪
旅居韩国的时候,有一天突然惊觉,对于苏格拉底、耶稣、康德等西方先知与大哲的人生经历及轶闻趣事,我尚有一定的了解,与朋友聊起来也津津乐道。可是,对于孔子,我知道些什么呢?尤其是在孔子学院讲课时,韩国学生问及孔子,我好像说不出什么来。提起他,马上想到的是少年时看小人书留下的猥琐印象:有人来送礼,他不肯出面,支使弟子接待,自己则躲在门后窥探。又或者,是类似孔乙己的形象,穷酸愚腐,拘泥固执,心系心念的一个礼字,几乎相当于回字的若干种写法了。
大量的阅读,反而生出了更多的疑惑,《史记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孔子家语》三部原典文本,给出了孔子基本的人生走向,却无法充分满足我对细节的好奇,尤其是,无法让我对孔子油然而生亲切与感动。
孔子父母的“野合”到底意指为何?孔母为什么年纪尚轻即突然弃世?去世后为什么要停灵街口?孔子是如何被弟子子路“暴凌”的?孔子任中都宰时果真实现了“路不拾遗夜不闭户”吗?齐鲁夹谷会盟时,真的是因为孔子一番义正辞严的训斥,就令齐国国君乖乖交还鲁国三座城池吗?孔子见素有淫名的南子时,暗室内到底发生了什么?南子又是个怎样的人?孔子出走,仅止因为齐国送来八十美女吗?他流浪列国,的确是为了求官职以行大道吗?可十四年间居然一次机会也没有得到,这又如何理解?流落在外,孔子一行人的衣食费用如何筹措?孔子的弟子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,他们在孔子的生活中各自扮演着什么角色?
正是为了解答这林林总总的疑惑,我开始了这部书稿的创作。
《我的朋友孔丘》,用孔子车夫的视角进入叙述,试图塑造一个温暖而亲切的孔子,写他的幽默与善良,写他的困惑与迷茫,写他的痛苦与成长,写他的爱与欲,写他的坚持与表达。
我给自己定下的原则是:涉及重大事件,严格遵循《史记》;借助《论语》,界定孔子的精神内核;由《孔子家语》,把握他基本的人生脉络。而在细节处理上,则大胆地展开想象与虚构,力争用平稳又鲜活的文字,成功地完成一次形象再造。
我的梦想是,写一部重要的书,让孔子这位精神先知的音容笑貌,借此深深植根于国人心中。
edit@ajnews.co.kr
[아주경제 ajnews.co.kr] 무단전재 배포금지
©'5개국어 글로벌 경제신문' 아주경제. 무단전재·재배포 금지